
發表日期:2018-11-15 文章編輯:麻辣空間 瀏覽次數:18922 標簽:麻辣空間
來到成都街頭,空氣中總是時常彌散著一種刺激又誘惑的氣息,這就是辣。視線可及之處,不論是酒樓還是街邊小店,觥籌交錯,食客泱泱。麻辣小龍蝦、香辣蟹、各種辣味烤肉輪番登場,火鍋店門口更是一到夜晚便是排隊等號的盛況。
這絕非只是一二城之景。武漢、長沙、重慶、云南、貴州,均是嗜辣的區域。今天的中國,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辣椒之國,其消費量位居全球第一,年產量占到了全球總產量一半左右。如今川菜在八大菜系獨占鰲頭,而川菜尤以麻辣風味風靡全國,走向世界。我們常常講川菜千年文化,卻不知千年等一回,等來的卻是舶來品,很可惜,辣椒,中國并不是它的故鄉。
說到“五味”,很多人都知道是“酸甜苦辣咸”。其實,中國古代并無現代意義的“辣”,先人把刺激性的味道叫“辛”,“五味”的初始說法是“酸甘苦辛咸”。辛料大致有四大功能:去腥,調味,開胃,養生。中國土生土長的辛料很多,如姜、食茱萸(古稱欓子,有別于山茱萸)、扶留藤(胡椒科植物)、芥末、桂皮、花椒等。胡椒傳入中國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,這應該是第一位來自異國的“外援”。
據考究,關于辣椒來源主流的看法是: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時,將辣椒帶到了歐洲,隨后由歐洲傳到了非洲和亞洲。中國最早的辣椒記載,是明末高濂的《草花譜》,而1591年刊印的高濂《遵生八箋》,也有相同的記載——“叢生, 白花, 子儼禿筆頭, 味辣, 色紅, 可觀,籽種。”從這“可觀”兩字來看,當時還只是把辣椒視為一種觀賞植物。這個記載雖然最早,但也不過是驚鴻一瞥,因為在我國現存的數千部地方志當中,均沒有明代關于辣椒的記載,直到康熙十年(1671)時,辣椒才顯身于浙江《山陰縣志》:“辣茄, 紅色, 狀如菱, 可以代椒。”而在此時,辣椒已成為了胡椒的替代品。
辣椒一旦傳入湖南,便留下了密集而鮮明的足跡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的《邵陽縣志》和《寶慶府志》,首次出現“海椒”的記載,這疑似證明了辣椒是從沿海地區傳入湖南的,同時也暗示“海椒”之稱可能是源于湖南。這個記載,比《山陰縣志》僅僅晚了13年,但卻比周邊省份要早得多。可以想見,在這之前湘人已經是普遍嗜辣了。乾隆年間,湖南《楚南苗志》《辰州府志》《瀘溪縣志》等,均有辣椒的印記。到清嘉慶年間(1796—1820),吃辣椒幾乎成為了一種風尚,這在慈利、善化、長沙、湘潭、湘陰、寧鄉、攸縣、通道等十多個縣的縣志上都有介紹,而涉及的地域則遍布全省,可以說是當時國內記載范圍最廣的一個省份。由此推斷,湖南應該是我國最早“種以為蔬”的嗜辣之地,一度成為了全國的“辣都”。
南京農大的蔣慕東、王思明教授認為,“長江以南地區的辣椒傳播路徑,很可能是從浙江到湖南, 以湖南為次級中心,再分別向貴州、云南、廣東、廣西以及四川東南部地區傳播。”康熙六十一年(1722)的貴州《思州府志》上有記載:“海椒, 俗名辣火, 土苗用以代鹽”。 明末清初,四川慘遭屠戮,人口稀少,而這個時期當地的史志也留下了大量空白,但隨之而來的“湖廣填四川”卻促進了民間的飲食交流,擴大了辣椒的領地。乾隆十四年(1749)的《大邑縣志》,在四川首次記載了辣椒:“家椒、野椒、秦椒, 又名海椒。”按時間來說,這就要比湖南晚65年。
辣椒卻是最后才傳入四川的,然而在川人邂逅辣椒之后,并沒有像其他地方那樣喜新厭舊,而是讓花椒與辣椒“團結一致”,聯手去挑戰川人的神經和舌頭,從而形成個性鮮明、威震四海的“麻辣”風味。清嘉慶年間,四川全省有十多個縣志、州志都有關于辣椒的記載。光緒以后,川菜菜譜中也開始大量出現辣椒的身影。據清末傅崇矩的《成都通覽》記載,當時在成都的一千三百多種菜肴中, 辣椒已成為主要佐料之一。清末徐心余的《蜀游聞見錄》也說:“惟川人食椒, 須擇其極辣者, 且每飯每菜, 非辣不可。”
除此外,有爭議的地方是:云南的原生態野辣椒是否可以算是辣椒的起源。